![](http://a.nync.com/.jpg!40)
在三天前的5月3日,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消息说,小麦灌浆期浇水施肥对千粒重和产量的提高都有好处,云云。并且我还发现,这个消息有不少朋友跟着转发,转发的朋友中还有一些是我们的专业人士……
那个“消息”的第一点就说的是“浇灌浆水、施灌浆肥”。
对应这个“浇灌浆水、施灌浆肥”我要说,小麦进入灌浆期以后,根据天气和土壤情况适时浇水是对的,是促进小麦更好灌浆的措施,因为此时的水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延缓根系活力的衰退减,还可以调节田间空气湿度,减少高温对灌浆的影响。但施肥就没有必要了,即使是像“消息”中说到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也没有必要在施肥。因为此时小麦根系已经逐渐老化,吸收能力减弱,施肥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而较为有效的措施就像“消息”中说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叶面喷肥办法会好更经济些。
今天一大早,我终于看到有“明白人”——“乡野师傅”在群中发出了一些关于“倒春寒”发生后的“明白”补救措施类消息。在提到后期施肥时,他是这样说的——
有专家建议采用补水加施用叶面肥的方法,以挽回一定的损失。通过“水肥”的补救能不能改变不出穗的问题?很多农民对此议论纷纷,多数人并不看好,一些有经验的老农民表示,这样做没有任何效果,只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
虽然“乡野师付”说的“具体理由”第二点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但大致意思没问题,就是不主张后期施肥、包括那些受到“倒春寒”伤害严重的麦田。
今天,我借此机会,对小麦灌浆期的一种现象要特意解释一下,因为我发现不少“误知”、“误认”是出现在了这里。这就是在不少消息文中提到的:“抽穗到乳熟期叶色发黄”的现象。文中多是将这种“发黄”现象归结到是:“有脱肥早衰现象的发生”。
小麦在抽穗乳熟期出现了叶色发黄的现象,我们也不能够认为是“有脱肥早衰现象发生”。因为此时即使是“脱肥”,也不该表现在叶片发黄上。而特别是当小麦进入了灌浆期以后,有叶片发黄现象正说明小麦的灌浆速度在加快、不缺肥;此时如果小麦的叶片和穗子没有向“发黄”转变,我们还认为这是“不会”灌浆的类型呢!因为,进入灌浆期以后的小麦,凡是叶片和穗子还绿油油的,这种类型灌浆就是很慢的类型,其最终的籽粒饱满度和种皮的光滑程度就很差;相反,那些进入灌浆期以后穗子和叶片就开始逐渐“发黄”的类型,最终它们的籽粒饱满、种皮光滑,商品性好、容重高。
这些早早“发黄”(我们管它叫“落黄”)的品种有农大3214、农大3432,豫麦18、和农大5133等,这一类品种它们落黄期进入的早、灌浆快,籽粒漂亮。特别是农大3214,它一败花,就开始进入了落黄期。结果农大3214是我们认为落黄最早、灌浆最快的“王牌”。
很多时候,在小麦灌浆中后期,肥少一些、水少一些、天气干燥一些,倒是有利于小麦加速灌浆、灌好浆。
小麦加速灌浆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小麦败花以后,随着植株整体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根系吸收逐渐减少了,绿色功能部分的“同化”也在逐渐的降低,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不应该将这些看成是“毛病”,也更没必要去过多的干预。
而此时小麦植株叶片、穗子的“发黄”或我们所说的“落黄”对小麦灌浆来说的另一个意义是什么呢?
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小麦在告诉我们它在将当下制造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籽粒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植株储藏营养物质向籽粒的流转;此时流转的速度越快,“发黄”或“落黄”就越是明显!而此时那些我们看上去还“绿油油”的类型,它们可能的流转很少或不流转,最终营养物质大多都留在自己青绿色干枯的植株内,籽粒却是“瞎的”、瘪的。
小麦栽培真正的大专家王志敏老师有一个理论是这样的:小麦一生有两百多天,而小麦灌浆期也就是一个月,一个月内制造的营养物质再多也不及两百多天制造的多。而这些在小麦灌浆期以前制造的营养物质都储藏在小麦的植株内,好的灌浆模式是将这些前期储藏在植株内大量营养物质连同灌浆期制造的一起输送给籽粒,而不是光等着当时的“制造”。此时,随着“发黄”或“落黄”现象的出现,流转在逐渐加速,直至籽粒灌浆过程完成。
王志敏老师说的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明白了吧!就是进入灌浆期以后不要盯着“造成”,而是要盯着“流转”;而“发黄”或“落黄”就是“流转”的开始,就是小麦会灌浆、会“流转”的具体表现。这是不是就像我们老了以后,靠积蓄、靠退休金或靠房养老一样呢?